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最近“冲浪”时,有没有发现社交网络里的写真变多了?
近来,AI写真火爆。比如在某应用上,只需上传1张正脸照及20张以上个人照片,再支付9.9元,稍事等待,就能获得一套媲美专业机构的“精修”写真。(8月8日《广州日报》)
对此,怎么看?挺好。新技术就是用来改变生活的,九块九,不到一杯奶茶的价钱,即可实现“写真自由”,相当划算。如果再顺手发个朋友圈,收获满屏留言和点赞,那种“快乐”自然无需多言。那么,个人信息是否安全呢?从人脸识别到AI换脸、AI写真,每有人工智能相关应用出现,网友总会担心隐私泄露风险。对此,站在个体的角度看,谨慎即可。按专业人士说的,发现平台强制收集个人信息,就果断拒绝;如果还是放心不下,大可“敬而远之”。不跟风、不凑热闹,没什么不好。
当然,如果把AI应用作为一个现象来看,可讨论的还有很多。近年来,人工智能技术迎来大爆发,面向消费者的产品也层出不穷、花式翻新。它们究竟改变了什么?个人理解,就本质而言,可以说是“服务的规模化”。过去,人对人的服务很难规模化,摄影师拍照即是如此。AI技术则不同,凭借算法、算力加持,一款应用可以面向海量用户,直接实现了规模化的服务。那么问题来了,去摄影机构拍摄写真,也需登记个人信息,留下各种私照,为什么人们不太担心隐私泄露问题?这或许就是线下服务与AI产品的根本不同。一个在“明”一个在“暗”,一个是实体一个很虚拟,一个人对人、一个人对“屏”,一个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维权、一个则相对麻烦……
“服务的规模化”意味着边际成本更低,是门好生意;也意味着风险的放大和累积,需要在监管上加码。今年7月,《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》出台;目前,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规定也正公开征求意见。监管不可能总能跑在新事物前面,但研究透、把握准“新”与“旧”的不同,让线上的产品和服务面临不低于线下的监管力度、不少于线下的监管手段,应该是大势所趋。届时,AI写真的“幕后”商家们信息透明,服务全程被监督,用户维权更便捷,公众的疑虑自然会减少,AI也能更好地改变生活。
下一篇:最后一页
-
研究发现,我们的大脑犹如一台做预测的机器据西班牙《万象》月刊网站8月12日报道,我们大脑工作的方式有点像手机或谷歌的自动填充功能:不断尝试猜测下一个单词。每当我们听播客、读
-
花8000多元买的商品,白等两个月却没收到货?亚马逊回应“花8000多元买的商品,白等了两个月却没收到货。”近日,消费者赵先生向《中国消费者报》投诉,称他通过亚马逊购物APP下了两笔订单,在等待两个月后订单均被强制取消。
-
广东省消委会发布二手车买卖合同示范文本为配合广东省推进“阳光二手车”工作,促进二手车流通行业健康发展,推动经营主体树立诚信经营理念,规范二手车交易行为,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。
-
国家卫健委:家庭医生签约服务“最后一公里”有望打通3月15日,国家卫生健康委、财政部等六部门共同提出的《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意见》)发布。
-
2022年1~2月房企拿地榜出炉:冠军碧桂园近日,中指研究院公布了2022年1~2月房企拿地(金额)TOP100榜单。令业内惊讶的是,除了品牌房企名次“乾坤大挪移”,榜单内还冒出了许多“名不见经传”的新面孔。
X 关闭
X 关闭